豆瓣開分8.4,正在浙江衛視熱播的《風吹半夏》成為2022年年末的高分口碑佳作?!讹L吹半夏》以上世紀九十年代為背景,以改革開放為切口,講述以許半夏為主線的商人在鋼鐵行業探索創新的故事。
《風吹半夏》由傅東育、毛溦執導,導演傅東育曾執導《少林問道》、《破冰行動》、《理想照耀中國》等經典作品,“硬核又敢拍”是觀眾對他的第一印象,對于如何將現實主義題材和年代向的情懷表達相結合,傅東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風吹半夏》導演 / 傅東育
近日,導演傅東育接受了浙江衛視記者的專訪,談了談《風吹半夏》的創作歷程。在他看來,許半夏的第一人選就是趙麗穎,九十年代所擁有的精神力量讓他倍感親切,而許半夏所代表的女性創業視角折射的正是改革開放浪潮中人民不屈的精神。

90年代是我個人開始奮斗的年代
Q:90年代在中國的發展中,是一個代表歷史接續的年代。在我們的劇中其實沒有體現太多改革開放初期的故事,但細節中是否也會涉及到這些時代的烙???
A:在我們這部戲里,時代的烙印體現在幾個比較年長的人物的行為與思維習慣中,因為他們經歷過中國從荒蕪到建設起來的過程,比如伍建設在劇中會像老大哥一樣,照顧一起創業的人,但觀念上的相對老舊、好面兒,讓他覺得生意更像是人情社會。而因為他過于信人,才有了一開始出國買鋼被騙的事情。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那一代人,有他們的肩膀,也是有他們的局限,但許半夏、趙壘作為新一代的商人就會有更新的觀念,或者說更加客觀、冷靜。
從改革開放初期走到我們故事發生的90年代,對于整個鋼鐵行業遇到的困境與開拓性的試探,我們做了大量的功課,梳理它的脈絡和數據,比如中國鋼鐵業的政策變化、鋼鐵產業的結構變化、鋼鐵的產能、流程以及不同的地區差異。

Q:我們是如何真實還原那個年代的?
A:90年代的質感,是通過大量的細節去構建的?;乜?0年代末21世紀初,我們可能會用“半新不舊”這個詞去形容,那時候的汽車、手機、室內裝潢陳設、人的形態、發型、甚至人們之間送的禮物都是有獨特年代感的。我們盡量選擇接近的場景去進行大量的改造,美術部門做了很多的工作:找參考、按圖索驥的去做出視覺概念,去大量尋找那個年代與行業的東西。
關于鋼廠的拍攝部分,我們非常幸運,找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實景——寧波鋼鐵廠,它正是在劇中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興起的。而我們故事設定的地點,就在江浙地區,所以寧鋼的場景、包括煉鋼的設備,都非常符合我們美術的設定和概念。拍攝期間,我們幸運地拍到了寧波鋼鐵老的高爐停爐的珍貴畫面,像這樣的場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后才會有劇中呈現出的那些畫面。
Q:作為60年代末生人,您對90年代有怎樣的記憶?是否也將您的記憶或者感受加入到了劇本的表達之中?
A:90年代也是我個人開始奮斗的年代,所以風吹半夏,我是用心去拍攝的,因為它確實融入了我的青春狀態。92年到93年,正好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面臨著改革,指標放開,大家都可以拍電影,只要你能拿到錢,而不要國家的撥款。
我拿著我的劇本四處找投資,但是誰會給我這樣一個新人?如今,我們有很多電影節、創投公司和創投會,但那時還沒有。在大半夜的時候,我抱著劇本騎自行車,從上海徐家匯騎到南浦大橋,一身濕透的等待一個臺灣的老板,想跟他談投資。他在里面喝酒,而我等了三個小時才見到人。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對方回答說,我不看你劇本,我也看不懂。我們在商言商地說,你有沒有膽量問我借這個錢,而不是說讓我投資。我當時面臨的選擇,和許半夏一樣,是選擇背水一戰還是放棄?這種欲望和膽量,跟那個年代里和我“同齡”的年輕人,許半夏也好,陳宇宙也好,童驍騎也好,是一致的。

許半夏的第一人選就是趙麗穎
Q:如何評價此次趙麗穎的詮釋?為何我們會選擇趙麗穎來飾演這位女企業家?
A:選角上最大的考量是“合適”。作為導演,在閱讀完小說和劇本后,我理應根據對角色的理解,來選擇我信任的、可以完成這個角色的演員。第二就是演員之間的組合,我希望將所有理念相通的、有著現實主義創作狀態的演員們,比較齊整的放在一起,使最后作品呈現出統一的現實主義風格。
許半夏的塑造是《風吹半夏》的關鍵,趙麗穎身上有著跟許半夏一樣的那股勁兒:敢打敢拼、敢闖,她是非常鮮活的,小小的身軀里有著大大的能量,這一點,非?!霸S半夏”??赐赀@個小說以后,麗穎是我腦子里蹦出的第一人選。我和她在《理想照耀中國》時有過短暫的合作,但沒有特別深入的了解和認知。但是我覺得她比較有勁兒,就聊聊看,一聊就碰上了。

Q:阿耐這部小說哪里吸引到您?
A:首先,這個故事里有著撲面而來的真實的激情,在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1世紀初,這個時代的真實感——激情、蓬勃,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其次,主人公的年齡跟我相近。九幾年的時候,我們這一代正是拼搏、創業的年齡階段。在那段時代的浪潮中,我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所以我充滿了對那段記憶的親切感和表達的愿望。
再有,阿耐的原著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它做到了冷靜,但又有感情,寫出了那個年代的特點和那個時代的人的精神狀態。它不僅僅是對那個催人奮進、激動人心的年代的紀念,我們甚至還可以在這個作品當中找到那個年代與今天的關系——這種關系既有著因果,也有著繼承和延續,乃至于彼此和解的這樣的關系。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了這個作品有可能展現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在表達真情實感的同時對情懷有所表達的可能性。

Q:這部作品對您而言,具有哪些挑戰?
A: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建立觀眾情感的“嫁接”?!讹L吹半夏》的故事里,主人公是一幫創業商人,他們果敢又有勁,渴望奇跡也創造神話,甚至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創業狀態。這些精神對我們當下有些不思進取的言論,是有激勵的。
最難的部分在于,如何讓大家相信故事里的青春和力量,以及今天的觀眾是否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中獲得感動和欣賞。所以,創作過程中,我們力求將那個年代所有的精神力量傳導到每一個人物的身上,讓他們給予真實感的同時又有著升華,擁有飽滿、鮮活的狀態。不管他們經歷何種跌宕起伏,但在情感部分的真切度上能和今天的觀眾產生共鳴。
每天19:30,鎖定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風吹半夏》,一起奮力向上!